在探讨EB-1A(Extraordinary Ability Immigrant Visa)英文中的“Extraordinary”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优秀”(Excellent)。它要求申请人在其专业领域内,必须达到顶尖的、持续性的国家或国际认可。这不是靠“坑蒙拐骗发家致富”,更不是通过“花钱进行全方位包装”(即所谓的“买奖项、买头衔、买挂名,懂得都懂”)就能达到的。
然而,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在我接触的申请人中,至少70%的人,其在其他中介处获得的初步资质评估是不准确甚至严重夸大的。许多申请人资质平平,甚至评估表几乎空白,却被中介的忽悠得信心满满。
一、EB-1A的“烂大街”现象:市场错位与渠道转移
为什么EB-1A这个原本高冷的、为诺贝尔奖得主或奥斯卡影帝设立的移民类别,会在2018年之后突然在中国市场火爆起来,甚至被中国移民市场做成了“烂大街”的项目?这并非因为中国的杰出人才突然井喷,而是源于美国移民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中介的求生本能。
核心批判点:当一个高门槛项目被大规模、无差别地推销给普通中产阶层时,其本质就已经从“精英移民”异化为“流量产品”。
EB-5的“堵塞”:在2018年前后的几年里,曾经大热的EB-5美国投资移民,因排期过长(尤其是针对中国大陆申请人),这条路几乎被“堵死”。
中介的求生本能:美国一直是主要的移民目的地。当EB-5这个主要“产品”无法销售时,中介机构大军面临客户流失的巨大风险,急需找到替代性高利润产品。
“香饽饽”的异化:当时EB-1A排期尚短,具备“快速绿卡”的宣传潜力。中介们不再关注“杰出”的真正定义,而是将其简化为“包装、凑材料、交钱”的标准化流程。这使得原本应是小众、精英化的EB-1A,被当作大众化、可批量操作的商业项目推向市场。
总结而言:中介猛烈宣传EB-1A,与其说是发现了人才,不如说是“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营销策略和防止客户流失的利益驱动。这种批量化的操作,正是导致EB-1A项目“烂大街”,且大量不合格申请人涌入的根本原因。
二、中介“打包票”的后果与申请人的心理误区
为何几乎所有中介都宣称能办理EB-1A,并“看好”大部分中国申请人?
中介的视角是:如果我不提供除了EB-5之外的其他途径,客户就会跑掉。 在这种逻辑下,与其说实话流失客户,不如先“忽悠”客户上车,签下合同。
这种行为造成了申请人严重的心理误区:
寻求认可而非评估:许多申请人来找我,并非真的想做客观评估,而是来寻求我对“我是杰出人才,够资格移民”这一结论的认可。
对抗性咨询:当我的专业评估结果与中介给出的虚高期望相悖时,一些申请人甚至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
面对这种“中介忽悠越来越高级洗脑”导致的对抗,我的解决方式是:对于一眼便看出完全不够资格的申请人,我不再浪费时间去争论或说服,而是直接告知:“移民美国不要想了,我也不为您提供咨询了。”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精力,也是在止损。
三、专业的路径:避免被第三方机构“牵着鼻子走”
想真正走通EB-1A这条路,申请人必须掌握主动权,规避不专业中介的风险:
独立自我评估:首先,申请人应认真研读美国移民局(USCIS)颁布的EB-1A杰出人才十项评判标准。对照标准,进行一次客观、严格的自我评估,而非听信中介的口头承诺。
建立胸有成竹的自信:只有当你根据自身成就,确认自己在十项标准中能满足至少三项,并且有足够的证明文件时,才算初步具备资格。
直接对接专业律所:带着你的初步自我评估和清晰的资质现状,再去和专业的美国移民律所进行沟通。
你的专业成就才是你移民的基石,而非中介的包装技巧。只有这样,你才能最大程度上不被任何第三方移民机构“牵着鼻子走”,确保你的移民之路是基于事实和法律,而非基于泡沫和营销。
——————
10+年专注三甲医院医生、大学教授、科研人员的美国EB-1A/NIW移民项目
中美律师团队 前移民官坐镇
欢迎咨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