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美国国土安全部(DHS)联合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通过《联邦公报》发布一则重磅最终规则——自规则公布后60天(即2025年12月26日)起,所有非美国公民在入境或出境美国时,须强制提交面部照片作为生物识别信息,必要时还需配合采集指纹等其他生物数据。
这一规则将覆盖美国所有机场、海港、陆路口岸及“任何其他授权离境点”,彻底打破此前仅在部分口岸试点的局限。

1、新规核心:采集范围、内容与信息留存
此次新规的核心要求围绕“全场景生物识别核验”展开,具体细节如下:
1)强制采集信息
以面部照片为基础生物识别数据,CBP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额外要求采集指纹等其他信息,采集过程将同步纳入入境与出境的官方核查流程。
2)覆盖所有口岸
不再区分“试点机场”与“普通口岸”,无论是从机场飞抵/离境、经海港乘船往返,还是从陆路口岸(如美加、美墨边境)跨境,均需遵守该规则。
3)信息留存时长
根据美国边境管理部门补充说明,非公民的面部照片等生物识别记录将被保留75年,用于后续身份核验与移民管理追溯。
2、这些人群需重点关注,美国公民除外
新规明确以“非美国公民(aliens)”为适用对象,未对任何非公民群体设立豁免(此前14岁以下儿童、79岁以上人群的豁免政策被取消),具体涵盖以下人群:
1)绿卡持有人(LPR)
即便已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仍因“非公民”身份被纳入采集范围,出入境时需按要求提交面部照片。
2)绿卡申请人
包括在美等待身份调整的申请人(如提交I-485表格者),若期间有出入境需求,需遵守新规完成生物识别采集。
3)短期/长期签证持有者
无论是旅游签(B1/B2)、工作签(H-1B)、学生签(F-1)等,均需在入境与出境时配合采集。
4)跨境访客与无证人士
包括短期赴美的商务访客、探亲人员,以及未持有合法身份的在美人士,均被纳入规则适用范畴。
5)加拿大公民
作为美国邻国,加拿大公民此前跨境时部分流程简化,但此次新规明确将其纳入“非公民”范围,出入美境需同样采集人脸。
需特别注意:美国公民(U.S. nationals)不受该规则约束,无需提交面部照片等生物识别信息。
3、与现有政策相比,新规有三大关键变化
在此之前,美国边境管理部门虽已在部分口岸试点采集非公民生物信息,但存在“覆盖不全、强制力不足”的问题。此次新规的落地,主要带来三方面突破:
1)从“试点”到“法定全国推广”
此前仅在主要机场试点离境人脸比对,此次通过法规明确将权限拓展至所有口岸,且具有强制法律效力,不再是“可选流程”。
2)从“入境为主”到“入境出境全覆盖”
过去离境生物信息采集多为“抽查”或“局部实施”,新规要求离境时必须完成人脸采集,形成“入境-出境”完整数据闭环。
3)取消年龄豁免
此前14岁以下儿童、79岁以上老人可豁免生物信息采集,新规删除这一例外条款,所有非公民无论年龄均需配合。
4、官方:新规为提升国家安全与移民管理效率
美国国土安全部在规则说明中,明确阐述了推出新规的四大目的:
建立“入境-出境”生物识别比对系统,通过人脸等唯一标识核验身份,避免“人证不符”问题;
打击护照、旅行证件伪造与身份冒用行为,减少虚假身份跨境的风险;
精准追踪签证持有者离境时间,有效减少“签证逾期滞留”现象(此前因离境记录不全,部分逾期滞留难以统计);
提升国家安全防控能力,助力反恐与移民管理效率,缩短口岸核验时间。
5、非公民出入境实用建议:这5点需提前做好
面对即将生效的新规,非公民在规划美国出入境行程时,可提前做好以下准备,避免流程受阻:
1)随身携带有效证件原件
绿卡、护照(若为双重国籍需携带对应国家护照)、有效签证等证件需全程随身携带,避免因证件缺失影响核验。
2)核对个人信息一致性
提前确认护照、绿卡、签证上的姓名拼写、出生日期、证件号码等信息是否一致,若有历史差异(如姓名变更),需准备好证明材料(如更名公证)。
3)敏感时期谨慎出入境
若存在未决的移民申请(如绿卡补件中)、刑事纠纷,或收到过移民局/执法部门的通知信件,建议出行前咨询移民律师,评估出入境风险。
4)留存完整旅行记录
机票行程单、登机牌、海关盖章凭证等需妥善保存,若后续出现“出入境记录不全”争议,可作为佐证材料。
5)配合采集并保留维权依据
若在口岸被要求采集生物信息,需礼貌配合;若认为自身权利受侵害(如无故拒绝入境),可记录工作人员姓名、工号,并及时联系移民律师或相关维权渠道。
此外,美国边境管理部门提及,新规虽将于12月26日正式生效,但因部分口岸需升级设备,完全落地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期间不同口岸的执行流程或有差异,建议出行前通过CBP官网查询目的地口岸的最新要求。
——————
10+年专注三甲医院医生、大学教授、科研人员的美国EB-1A/NIW移民项目
中美律师团队 前移民官坐镇
欢迎咨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