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药价重大改革,有望降80%!

首页 海外生活正文 浏览:130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05-20 15:45:16

5月12日(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范围广泛的行政命令,设定30天的最后期限,要求制药公司自愿降低美国处方药的价格,否则未来将面临政府支付价格方面的新限制。

华盛顿——2025年5月12日(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罗斯福厅签署了一项关于药品价格的行政命令。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主任Dr. Mehmet Oz(左)与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Robert F. Kennedy Jr.(右)共同出席了签署仪式。(美联社照片/Mark Schiefelbein摄)

该行政命令旨在通过“最惠国定价”政策,将美国政府支付的药品价格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最低价格对齐,以降低国内处方药成本。该政策预计将使某些药品价格下降30%至80%,甚至高达90%。

特朗普强调,此举是为了结束美国在药品价格上的“被剥削”状况,并指责制药公司和中间商推高药价。该行政命令还指示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30天内与制药公司协商降价方案,否则将采取进一步的强制措施。

华盛顿——2025年5月12日(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关于药品价格的行政命令后,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Robert F. Kennedy Jr.在白宫罗斯福厅发表讲话。(美联社照片/Mark Schiefelbein摄)

政策核心内容

价格对齐:行政命令指示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在30天内与制药公司协商,将美国药品价格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最低价格对齐。如果制药公司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达成协议,政府将考虑通过法规强制实施最惠国价格。

扩大适用范围:该政策不仅适用于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还扩展至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以覆盖更多低收入患者。

打击中间商:特朗普还批评了药品福利管理公司(PBMs)等“中间商”,认为他们在药品定价中扮演了推高价格的角色。他表示将采取措施削弱这些中间商的影响力,可能包括允许患者直接从制造商处购买药品。

国际贸易压力:该行政命令还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和商务部对那些通过压低药品价格而“搭便车”的国家采取行动,确保外国政府不再通过不公平的政策让美国患者承担全球药品研发成本。

重点关注药品:GLP-1类减肥药

特朗普特别提到了当前炙手可热的GLP-1类减肥药,如Ozempic和Wegovy,指出这些药物在美国的售价远高于其他国家。例如,他的一位朋友在伦敦只花了88美元购买这种药,而在纽约却要1300美元。他将这种价格差距称为国家的“耻辱”,并批评民主党为药厂“撑腰”。

反应与挑战

制药行业反对:制药公司和行业协会如美国制药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强烈反对该政策,认为这将削弱创新能力,并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获得关键药物。

法律挑战可能:专家指出,该政策可能面临法律挑战。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曾尝试实施类似政策,但因未遵循联邦法律规定的公众意见征询程序而被法院阻止。

市场反应:尽管政策宣布初期制药公司股价下跌,但由于投资者对政策实施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股价随后有所回升。

影响与前景

该行政命令标志着美国政府在药品定价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旨在通过与国际最低价格对齐来降低国内药品成本。然而,政策的实施效果仍取决于制药公司的合作程度、法律挑战的结果以及政府在法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能力。

 
最新海外生活
  • 1美国新移民必备税务知识:在哪里退税?如何退税? 使用官网在线工具查看退税。退税状态将大约出现在: 以电子方式提交当年报税表后24小时。 以电子方式提交上一年报税表后3或4天。 提交纸质报税表后4周。 查看您的退税: 信息每
  • 2美国医疗体系优势突出,大部分移民人士是奔着它而来的! 医疗保健始终是各国关注的核心问题。只有健全的医疗体系和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才能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前往美国治疗某疾病。 事实上,每年赴美就医的人
  • 3在美国带孩子看病,为什么这么复杂?新移民医疗指南 很多刚移民来的家庭,带孩子第一次去美国看病,都有一种“怎么比国内麻烦十倍”的感受。是的,美国的医疗体系确实比我们习惯的复杂很多,但了解清楚几个基础流程,其实你就能慢慢掌握节奏。 看病
  • 4看完这些数据,你就明白美国为什么吸引全世界的人移民! 提起美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地铁破旧、高楼稀少、基础设施落后。再一对比中国县城高楼林立、高铁四通八达,不少人下定论:美国不过如此。 但如果你真的去了解美国的底层逻辑,你会发现,美国的发达
  • 5【移美生活】一文读懂:美国房产税、地税怎么计算出来的?为何年年涨? 提到美国买房,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性价比高”:同样的预算,和亚洲动辄几百万人民币的高房价相比,美国不仅房子更大、社区环境更宽敞,居住舒适度也高出不少。 但不少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