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计划通过美国EB-1A途径申请绿卡的医学生物领域人士来说,审稿不仅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同时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较难快速达标的环节,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申请所需的十数篇甚至数十篇审稿,并非易事。
例如,我们的一位申请人,H博士,他是国内一家普通三甲综合医院的医生,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50多篇SCI论文的审稿工作,且在递交申请后仍持续增加审稿数量。因此,我们特别邀请H博士分享了他在审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心得,希望为正在准备申请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指引和启发。
第一,审稿时要保持“广撒网”的心态
美国移民局的审核人员并非科研领域的专业人士,且国际学术环境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外对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视程度并不如国内。
因此,只要是公开发行的正规期刊,且完成了完整的审稿流程——包括接到邀请、同意审稿、提交审稿意见以及收到期刊的感谢信,便可被移民局认可。即使是国内中文期刊的审稿记录也可能得到认同。
因此,有任何审稿邀请邮件发来时,切勿轻易忽视。本人在未申请绿卡时曾收到过一些审稿邀请,但由于当时没有出国的计划而未予回复,之后也未再接到相关期刊的邀请,这让我对此颇感遗憾。
第二,具备开放的态度后,重点便是快速积累审稿数量
事实上,由于全球同行数量庞大,若仅依靠被动等待编辑部发出审稿邀请,效率极为低下。例如,本人在申请绿卡前的10年科研生涯中,总共只收到过12封审稿邀请,平均一年一封。若按照此速度积累数量,恐怕等凑齐移民局要求的审稿篇数时,我早已到了退休年龄。
因此,主动性是成功的关键。
我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我在大量与自己专业相关或相近的期刊网站上注册账号:
医学界的科研人员普遍清楚,尽管医学类期刊的种类成千上万,但许多都是隶属于少数几家大型出版社。同一出版社旗下的期刊注册流程通常比较相似,其界面设计也基本一致。我最终在500余个期刊注册了账号,但真正向我发出审稿邀请的期刊仅十余家。
2、我通过熟人推荐来获得审稿机会:
当熟人、同门或同行收到审稿邀请时,可以帮助推荐自己。不过,这种方法不一定总能奏效,因为许多期刊使用的是固定的审稿专家库,会根据专家领域从中自动筛选和邀请。
3、直接向期刊主编或执行编辑发送邮件:
表明自己希望成为审稿人的强烈意愿。这种方法有时可以作为前两种途径的补充手段。
如果有一天早晨,当绿卡申请者醒来后,意外地收到了审稿邀请邮件,该怎么办呢?最好的选择自然是立即接受邀请。
通常情况下,期刊编辑部会给予几天的时间供收件人决定是否接受。确认接受后,申请人会收到一封来自期刊的感谢信,以表明对其接受邀请的认可。
第三,接下来的审稿工作,需要以认真、负责和细致的态度来完成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审稿行为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支持绿卡申请,但每一次审稿的过程都应该怀着感激编辑部的心情,同时抱有学习的态度对待。
在提交审稿意见后,通常会再次收到期刊发来的感谢信,这些感谢信(有时包括邀请信)便成为移民局认可审稿经历的重要依据。
有必要特别提到的是,美利加移民所提供的审稿指导材料和模板非常出色,对相关工作帮助极大。
此外,关于成为学术期刊编辑的心得也值得一提
本人在3个月内受邀加入了6家期刊的编辑团队,其中数家期刊中,我是唯一的华人编辑,甚至有一家期刊邀请我担任主编。对于那些已经发表过一些有影响力SCI论文的医生朋友,可能会收到期刊发来的编辑邀请。面对这种情况,只需回应自己的意愿,通常需要附上个人简历和照片。
对于计划赴美工作的医学界人士,建议在申请时注重塑造自己的国际学术形象。这类学术性贡献,如成为审稿人和期刊编辑,是一个促进科研正向发展的动态过程。科研产出越多,越有可能被邀请参与审稿或编辑工作。
最后,也是最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个人移民的初衷与动机
移民之路可能充满波折,但也会带来丰富的经历。下决定前应当反复权衡,三思而后行。
——————
10+年专注三甲医院医生、大学教授、科研人员的美国EB-1A/NIW移民项目
中美律师团队 前移民官坐镇
欢迎咨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