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找推荐人是绿卡申请人最头疼、也是最耽误时间的过程。
甚至,很多朋友觉得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一个都没有!

1,是否还需要推荐信?
有朋友认为:不再必须要推荐信。
我们能够理解这个阐述。
确实,一方面,根据职业移民申请的要求,并没有说必须要有推荐信;另一方面,推荐信由机构或申请人自己递交,显然有利于申请人、甚至有些机构的推荐信一看就是一个人写出来的。显然难以成为移民官愿意采纳的有力证据。
更重要的是,当推荐信成为申请材料准备中的障碍、甚至给移民服务机构造成麻烦时,“不提供推荐信”自然会成为一个双方更喜欢的选择。
但真的不需要推荐信吗?
需要。有用的推荐信,是值得移民官信赖的高质量的推荐信;一封好的推荐信要满足“权威性、客观性、独立性、针对性、细节性、专业性、格式规范”等七大要素。
如果不能够被移民官信赖的推荐信,确实不如不提供。
实际上,移民官需要从专家的推荐信中寻求给你批准的证据。
尽管移民官都是经过培训、具备评估各种职业移民申请的技术人士,但其专业背景会影响他们对某些证据的理解和评估。
就如你投稿期刊要提供推荐审稿专家。尽管杂志编委有最终决定权,但仍需要从审稿专家那里获得批准或者拒绝投稿的专业证据。
绿卡推荐信提供的也是如此:支持移民官批准你的申请的专业证据。
实际上,对于职业移民,同行推荐信是介绍申请人的学术背景、评价申请人在其所在领域中的地位和突出申请人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故推荐信仍然举足轻重,甚至对于一些学术背景不是很强的申请人,推荐信是决定案件成败的关键因素。
2,推荐信从哪里获得?
正如前面提到的职业移民绿卡推荐信的七大要素,对推荐人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独立、权威的专业人士(independent and well-recognized expert)。
独立是指:申请人获批绿卡与否,不会使推荐人直接受益。所以独立推荐人,是指那些并不直接认识申请人,或者并没有和申请人有过工作交往或一起发表过论文的推荐人。所以独立推荐人不能是其雇主、同事、导师、客户等。
权威是指:推荐人是申请人研究领域有丰富经验或者很高造诣、或者学术地位高的专家。所以通常要求推荐人也是科学家、职务是讲师(Assistant Professor)或更高,且发表有研究论文。
3,找到足够的推荐人并不难
很多朋友对找到推荐人茫然无头绪,下面几个步骤让你轻松找到对你绿卡申请最有帮助的推荐人。
第一,从引用你论文的科研论文作者中筛选
引文作者是最佳的推荐人。因为这既是熟悉你研究的小同行,又是和你没有利益关系的独立推荐人。
这也是相对最为简单的方法,也就是通过google scholar的citation找到你的文章被引用情况,选出引用作者并加入到list,下载引用原文看其引用的内容,从而确定是否确定为候选推荐人。
原则上是推荐者尽可能:引文发表在声望好的杂志、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时间更近。
但引文作者推荐人也是成功率最低的方式,通常会在发出100封询问信函后,最终收到5封推荐信。
第二,推荐人可以通过亲友介绍
这种熟人关系找推荐人,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大概有80%的成功率;如
申请人师兄弟姐妹目前的PI、
申请人国内小同行朋友目前的PI、
申请人目前PI的朋友或者其他合作者,等等。
第三,了解申请人的同行中筛选
这些有过交集的稍有了解的同行,也是非常好、且容易获得同意的方式;比如,
1,参加会议时结识本领域内同行、在你Poster前面驻足或者在Party上交换过名片的专家,也都是推荐人的很好选择。
2,如果您在海外学习过、或者参加过一些短期的海外专业培训班等等,那么就有更多的机会了。
3,您所在的单位总会要求一些国外教授来交流或者讲课,也会召集一些国际会议,这些参会的国外学者,可能会是很合适的推荐人。
4,你之前帮助过的同行、向你索要过样本或者讨论过科学问题的学者。
5,请你审稿或者与你联系过的学术期刊编辑。
6,ResearchGate等专业平台中的关注者或者有沟通的同行,或者通过LinkedIn认识的朋友,都可能帮助你写推荐信。
7,领域内的协会主席等。
总会有教授和专家愿意提供强有力的推荐信的,尤其是每个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有一些老教授/研究员,在学术上不一定仍然十分活跃,但是从年青时起到现在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格和声望;与较年轻的PI相比,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时间,更愿意帮助为绿卡申请来求助的后辈。
4,如何规划推荐信组合?
通过上述步骤,申请人会发现找到推荐人很容易;但规划好推荐信组合仍有点难度。
最佳的推荐信的内容组合是:根据申请人的2-4个贡献,由不同的推荐人从不同角度给予阐述。
由此,可以如下安排推荐人。
A,均衡推荐人的专业领域。
小同行、大同行,基础和临床,成果转化领域等等。
B,有1-2个重量级推荐人,但又不宜过多。
有诺贝尔奖得主或院士的推荐信固然有分量,但是这些大牌推荐人往往要求自己写信,而写的信可能会非常简单而保守,这样的信在申请材料里不但不会加分,还会减分。
另外,如果是申请EB-1A的话,因为EB-1A理论上要求申请人要在领域内达到顶尖的5%;如果推荐人的简历非常突出,移民官甚至会以推荐人为参照来说明申请人的学术背景达不到要求。
因此,推荐人如果在学校工作的话,只需要具有助理教授以上头衔;如果在企业工作的话,只需要具有博士学位或研发部门经理的头衔。
C,推荐信的来源不要太单一,一定要多样化。
推荐人可以美国专家为主,但尽可能来自于欧美日韩澳加等不同地区;从而彰显申请人获得的广泛认同和国际影响。
比如,我们通常建议EB-1A至少有2位非华裔,NIW至少有一位非华裔;中医领域的申请人尽可能找到日韩及美国从事植物药或针灸等研究的推荐人。
D,确保推荐信的异质化。
尽管writer会努力把四封推荐信写成不同风格,但实际上仍难以模拟推荐人更真实的语言习惯。所以推荐信完成后,由来自于美国本土、英国、甚至印度本土的生物医学科学家按照推荐人的语言习惯进行深度润色修改,并希望推荐人能够自行修改。
举例,David申请EB-1A时的推荐人,包括
A,独立推荐人。美国人,大学教授,在学会中有一定地位,小同行基础研究专家;
关系:多次引用David文章,并且其引用的论文发表在很好的杂志上。作为第一推荐人,重量级;
沟通方式:David直接发信给对方,说明来意并请对方推荐。
B,独立推荐人。欧洲人,大学医院系主任,医生,学术地位高,小同行临床领域专家;
关系:David朋友的导师,没有引用过David文章。第二推荐人,重量级;
沟通方法:David通过朋友介绍发给了B教授自己的简历并说明来意请对方推荐。
C,和D,均为独立推荐人。分别是美国人和日本人,为普通研究者或者医生;
关系:引用过David文章,并且其引用的文章发表在很好的杂志;其科研成就与David相似或者稍低于David;
沟通方法:David直接发信给对方,说明来意并请对方推荐。
E, 独立推荐人。华裔美国人,美国某知名制药公司研发部主任;
关系:David曾经帮助E的表弟一个小忙,从而认识;
沟通方法:David直接给对方写信,说明来意。
这样,A和C做为科研人员,从基础研究领域评价David的研究工作,提到自己研究受到David研究启发、或者其研究具有广阔前景;
B和D作为临床医学家,从临床应用评价David的工作;
E作为制药公司研发主管,从转化医学角度评价David的工作。
——————
10+年专注三甲医院医生、大学教授、科研人员的美国EB-1A/NIW移民项目
中美律师团队 前移民官坐镇
欢迎咨询了解~